首页 资讯 电影 在中国观众眼中,它曾是最伟大美剧

在中国观众眼中,它曾是最伟大美剧

二十年前的八月,《越狱第一季开播。对广大中国观众来说,「美剧元年」开启了。


《越狱》第一季

如今我们看过了太多美剧,应该同意《越狱》并非美剧历史上最顶尖的伟大杰作,但它在特殊的时间点陪伴和启蒙了我们,仍然值得我们纪念和重新回顾。

客观来说,《越狱》第一季的成功,也并非偶然,我认为这是一场像建筑学一样精密的叙事工程的胜利。

从创作新意的角度来评价,它几乎为惊悚类剧集创造了一套前所未见的语法,让情节的机械运作过程本身,变得与角色命运同样引人入胜。

别说中国观众,对美国观众来说,这也是新鲜的。


《越狱》拯救入狱哥哥的情节设定,是典型的高概念叙事。和同期大热的《迷失》中不断蔓延的悬念,或《24小时》中的实时程序主义不同,《越狱》提供了一个清晰、有限的目标,一个与生俱来的倒计时,以及一个让主角看似超人的知识储备显得合情合理的缘由。这种清晰性正是它的优势所在。

剧集从第一集开始,就迅速和观众建立了一种「叙事契约」:观众明确知道主角的目标是入狱再越狱,观看的乐趣在于见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剧集将观众的注意力从传统的悬疑解谜,转移到了对一个复杂计划执行过程的沉浸式观察上。这种聚焦于方法论的叙事策略,为观众带来了未曾体验过的脑力快感。

迈克尔的满背纹身,成了一个极具标志性的视觉和叙事装置,它将男主角的身体转化为一个行走的情节驱动器。

极其复杂的越狱计划,因而变得具体化、视觉化,便于观众追踪。每一次从纹身上揭示一个新线索,无论是化学公式、螺丝钉的型号,还是地下管道的路径……都构成了一次令人满足的微型高潮。


观众的快感来源于观看一个天才计划,在一个明确的规则体系内,被一步步精妙地执行。正是这种近乎工程学的严谨逻辑,使其在同类剧中脱颖而出。

第一季的叙事节奏被精确地控制在一种持续的紧张状态中。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双引擎驱动系统,一个是宏大情节的进展,即总体的越狱计划,另一个是微观步骤的逐一推进,即将宏观任务拆解为分步的难题,例如获取一颗特定的螺丝、挖一个不被发现的洞、控制不稳定的狱友T-Bag,等等。


该剧的悬念钩子手法也堪称教科书级别,让熟悉章回小说且听下回分解套路的中国观众感到新意满满。

我想称之为类似「悬崖勒马」的手法,也就是说,剧集并非简单地在某个特定的危险时刻结束一集,而是常常在计划中某个关键步骤失败的瞬间戛然而止。

这种设计制造出一种持续的、层层叠加的危机感。计划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整个蓝图的崩溃。

这种技巧不仅确保了预约式观看的观众黏性,更在每周的间歇期内引发了大量的网络讨论与猜测,成为其初期口碑发酵的关键驱动力。


不过,《越狱》第一季的成功公式并未能顺利延续到越狱成功后的后续剧情,也许这是因为,这部剧原本就不该有第二季,不该有续集。

第一季结尾,福克斯河八人组的成功越狱,对角色而言是越狱任务的胜利顶点,但对赶鸭子上架的续集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因为剧集的核心前提已经遭到瓦解,它从一个封闭空间内的、高概念的解谜盒子式惊悚剧,转变为一部更为常规的亡命之徒公路片。

因此,第一季中所有独特的核心元素都失去了效力:作为约束力的监狱环境不复存在;作为叙事引擎的纹身,其使命已经完成,变得无足轻重。

所以续集质量的下滑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原剧创意本就是一个有限设定的概念,一旦被过度拉伸,就难以避免失败。

于是第三季试图找回「越狱」概念,让主角团队干点符合剧名的正事儿。


《越狱》第三季

剧情重新将迈克尔置于一个新的监狱,也就是巴拿马的索纳,企图复制第一季的成功模式,但这被证明是边际效益递减的失败尝试。

索纳被设计成一个无法无天的「反福克斯河」,然而,这种混乱无序的环境,让迈克尔的计划显得更像是即兴发挥,而非第一季那种基于严谨逻辑推演的天才之举。于是观众的观剧乐趣,大打折扣。

更致命的是,2007年的美国编剧工会大罢工,直接导致第三季被腰斩,剧情被迫草草收尾。再加上演员合约争议造成的「莎拉先假死后复活」的荒诞情节,更加败了观众好感。

第四季则见证了「公司」这个反派组织,从一个神秘的背景威胁,演变为占据全部焦点的、错综复杂的阴谋核心。剧情的核心从越狱转向夺取一种黑科技的设备,使得剧集彻底沦为缺乏新意的科幻谍战片,完全丧失了最初那种根植于个人命运的悬念驱动。


《越狱》第四季

后来的重启第五季和被取消的第六季计划,都试图通过回归「越狱」这一原始公式来重现辉煌,但由于情节的牵强和早已改变的电视/观众生态,终究未能重燃最初的魔力。


《越狱》第五季

理解《越狱》的若干核心设定,需要进入本世纪初那种特定的美国社会政治语境中。这部剧刚好反映了美国社会如何努力应对「911事件」的余波和伊拉克战争,并对制度的信任全面崩塌的那种集体焦虑。

所以会有一个模糊的「公司」被构思出来。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敌对国家,也不是普通的犯罪辛迪加,而是一个模糊了企业与政府界限的、无孔不入的神秘实体。

这种模糊性,让它成为一个能够承载后911时代各种恐惧的叙事容器。

我这里说的各种恐惧包括但不限于,无处不在的国家监控,比如《爱国者法案》的争议,不受问责的军工复合体力量,以及普通人被看不见的幕后黑手操纵国家乃至世界事件的无力感。

而这种恐惧,是可以被左右翼观众共享的。

左翼观众可以将「公司」视为军工复合体和布什政府权力越界的象征,而一个右翼或持自由意志主义立场的观众,则可以将其看作是臃肿、腐败的「深层政府」(deep state)的化身。

所以,各取所需。


《越狱》第一季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迈克尔·斯科菲尔德成为了一个理想的、跨越意识形态的英雄形象。他不是士兵,不是间谍,不是特工,而是一位平民知识分子。他的力量并非源于暴力,而在于他能够深刻理解并巧妙利用那些旨在控制他的系统本身。

他和「公司」的对抗,对于日益感到无力的观众来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心理慰藉。


《越狱》第一季

至于中国观众对这部剧的热爱,是另外一套逻辑。

在2000年代中期,中国互联网从拨号时代进入宽带时代,但是媒体环境仍由央视之类的传统媒体主导。网民的娱乐渠道仍然相对单一,这里面存在巨大的需求真空。

在很短时间内,BT下载席卷全网。

和技术环境同样重要的是(或者说二者相辅相成),字幕组崛起了。

一群志愿者怀着巨大的热情,围绕着「美剧」这一新兴概念,将观看「美剧」的行为,从单纯的娱乐消费,提升为一种具有参与感的亚文化活动。

这些字幕组,作为重要的品味塑造者,或许并非全然主动地,选择了《越狱》,使其以前所未有的可及性,触达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观众。

而《越狱》这部剧的核心设定,以及主角人设,恰恰和当时中国年轻的城市观众群,也非常能够产生共鸣。

在中国观众看来,《越狱》是「高智商犯罪剧」的最出色代表。在一个极端崇拜教育、智力和谋算,并把这些视为成功必由之路的社会,迈克尔无异于真正的超级英雄,是无数观众对知识精英的理想化身。他的每一次精妙策划和随机应变,都满足了观众对于「知识就是力量」这一信条的极致想象。


《越狱》第一季

还有一层是道德认同。

因为迈克尔所有行动的根本动机,是为了拯救哥哥。这种对家庭忠诚和手足情谊的重视,与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完美契合。

迈克尔身上也有反叛性,但他不是一个典型的追求个人自由的西方式反叛者,他没有想暴力摧毁体制,他反而像是比体制的掌控者更了解体制,并从内部巧妙地颠覆它。

这种聪明的非直接对抗,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是一种更能在文化上被接受的模式。


《越狱》第一季

如果拿《越狱》跟经典美剧的最高典范,比如《黑道家族》《火线》《绝命毒师》《真探第一季》去比的话,确实没有可比性。

后者为美剧开创了复杂的小说化的叙事,甚至达到了诗意的高度,但《越狱》将一种高度序列化和盘根错节的情节,以清晰的图解方法,让观众很轻松地接受,这同样是挺了不起的技术性成就。


《越狱》第一季

还有一点,《越狱》将「剧集观看」这个行为游戏化了。它的「解谜盒子」结构,训练观众去寻找线索、分析细节,并以一种近乎法医勘察的专注度来消费媒体内容。这种观看方式,如今已成为《西部世界》或《暗黑》(Dark)等复杂剧集粉丝的标准操作。

至少对我来说,虽然不会常常想到重温《越狱》,却总能在某些时候想起它。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高开低走!《扫毒风暴》大结局:卢少骅死刑,林强峰牺牲杨威升职
下一篇
一季封神,没有后续?这部顶流美剧太可惜了

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