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综艺 原创 在欢呼与喧嚣声中,我们看到《歌手2025》真正的魅力所在

原创 在欢呼与喧嚣声中,我们看到《歌手2025》真正的魅力所在

原创 王禹

8月8日夜,当《歌手2025》总决赛的舞台灯光一次次照亮观众席上或兴奋或紧张、有时甚至带有不可置信神情的现场观众的面庞时,一场关于音乐的狂欢盛宴,让马栏山的夜空更加绚丽多彩

歌手陈楚生以质朴深情的演唱和稳定的舞台表现力摘得“歌王”桂冠时,为这场历时三个月的音乐盛宴画上句点。作为一档承载着音乐情怀的经典IP,《歌手2025》既展现了华语乐坛的多元碰撞,亦折射出当下音乐综艺的创新之痛

在音乐综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歌手2025》以一场跨越国界、技术与文化壁垒的综艺实践,打破了物理与文化的边界,并通过音乐无国界的对话、技术赋能的沉浸体验以及对音乐本质的深度探索,展现了其作为“华语音乐综艺天花板”的独特魅力。截至8月10日10点,整季节目共获全网热搜21705个(去重),全网1636个热搜第一,其中:微博热搜双榜2853个,#陈楚生歌王##单依纯王力宏好听##歌手排名#等话题获得微博双榜57个“爆”话题。节目全网传播总量1096.6亿次,破亿次传播话题86个,万赞视频3673个。

(一)

如何评价刚刚收官的《歌手2025》? 从一系列创新之举和数据亦可看出端倪 ……

直播实录、全开麦、无修音,成为音乐综艺的新标杆;

收视率连续多期稳稳“破1”;

AI情绪识别的精密数据与全民投票的透明机制深度交融;

“全民导播”理念,由升级版“云导播”支持横竖屏自由拼接;

“全民围观”理念,让现场500位大众听审化身“虚拟坐席”;

首创“1横 1竖”双机位同屏直播,适配手机与电视观看习惯,支持画面分屏、画中画等组合模式……

诸多创新为《歌手2025》的舞台实现了从感官沉浸到情感共振的维度跃升,来自不同国度的顶尖歌手在聚光灯下进行了以音乐为共同语言的深情对话,纵情高歌的身影交织成“音乐地球村”的绚烂图景,一档老牌音乐综艺以崭新的姿态宣告:舞台的边界已被重新定义,诠释了艺术表达与观众参与的深度共振

《歌手2025》在多元文化构建上,集结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巴西、马来西亚等国歌手,进行了从地域符号到文明对话的范式转型,尤其是通过打造“音乐地球村”理念,将舞台转化为跨文化对话的试验场

比如,包括格莱美提名的美国乡村歌手Mickey Guyton、美国00后新声代Grace Kinstler、日本治愈系歌姬BENI红等嘉宾,既展现地域文化特质又实现文化转译……此时此刻,多元音乐文明实现拼图式呈现。

本土歌手则以先锋姿态重构文化符号。比如,林志炫在《悟空》中融合京剧戏腔与合成器音效;陈楚生用吉他模拟古琴泛音演绎《将进酒》,形成“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沉浸式视听体验;还有新生代歌手者来女以蒙古长调与电子音效重构《三界四洲》,显然,这种对传统美学的当代转译已经成为吸引Z世代观众的有效方式

总决赛中,陈楚生演绎的首发原创歌曲《获奖之作》,以质朴的歌词和深情的表达,传递出对音乐生涯的反思与沉淀。他与郑钧合作的摇滚版《赤裸裸》更被赞为“教科书级舞台”,展现了华语摇滚的纯粹力量。

总决赛的亮点不仅在于胜负,更在于多元风格的交融。米奇·盖顿与洛伦·奥尔雷德的《Never Enough》以磅礴高音征服观众;单依纯与王力宏的《落叶归根》以男女声对话诠释乡愁,青春叙事引发共鸣;BENI红与刘惜君的《月半小夜曲》完美融合了中日音乐元素……这些精彩演绎凸显了《歌手》包容性,歌手们通过原创或改编作品强化个人风格,呼应了观众对“真诚音乐表达”的需求

在观众看来,《歌手2025》“无边界舞台焕新”的全新实践,让其与节目更“近”、更“嗨”、更“沉浸”;而当我们将目光穿透喧嚣的表象,会发现其本质则是一场关于文化认同、技术赋能与艺术本真的多维对话

显然,《歌手2025》已经通过音乐这个全球通行的“语言”演变为不同文化交融的舞台,通过国际化阵容与跨文化演绎,构建了一个“音乐地球村”的想象空间,完成了一次东方美学与西方音乐的碰撞。

(二)

观众为什么对《歌手2025》相依相随?

《歌手2025》在机制与赛制重构上可谓是破费思量,并通过互动机制创新,将观众从旁观者转化为内容生产者,实现了从单向输出到全民共创的生态革命,这也是让观众时刻感到新意的重要因素。

其中,围绕“全民陪看”“全民导播”“全民预测”“全民围观”四个维度,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多渠道,实现互动方式的迭代升级。

直播采取“横竖机位融合、大小屏互联、线上与现场互动贯穿”的形式,现场500位大众听审化身“虚拟座席”,在线上App直播间呈现。线上用户进入“云入场”模式,即可了解现场听审团的实时情绪及投票动态。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开创“AI情绪识别”模式,依托先进的AI视觉分析技术,实时捕捉现场听审团的情绪波动,精准识别鼓掌、起立、流泪等7种情绪瞬间,实时投射至线上虚拟听审座席。一旦现场听众情绪共鸣达到峰值,即刻触发线上情绪共振效应。还有会员预测等互动模式,也使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参与决策者

这些手段让线上观众仿佛置身现场,真实感受“现场”情绪共振,见证音乐直击人心的力量,极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歌手2025》以“全开麦直播 4K超高清 AI情绪识别”为核心,构建了全球首个“无边界”视听场域,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到沉浸式交互的边界消融,这也是让观众始终相依相随的重要原因

(三)

《歌手2025》如何做到震撼人心?

节目在推动技术破壁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并 以 “沉浸式体验” 为核心,构建了多维度的感知革命。 这种 “技术 艺术”的深度融合, 不仅突破了音乐综艺的视听边界,更让“沉浸式”从概念变为可触摸的现实

值得肯定的是,《歌手2025》通过多元文化融合、技术创新与传播模式革新,同样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国际传播路径。节目不仅实现了国产音综的“出海”突破,更以音乐为纽带,推动了跨文化对话与民心相通。

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巴西、马来西亚等国的歌手同台竞技,打造了“多元音乐碰撞”的国际化舞台,构建起多元共生的音乐生态

马来西亚歌手李佳薇以《天后》展现女性力量,其海外播放量突破535万次,成为中马文化交流的典型案例;巴西歌手艾莉西亚·伊芙琳通过《Whenever, Wherever》传递拉美文化热情,获得巴西驻华大使馆高度评价;美国歌手格瑞丝·金斯勒苦练中文歌曲《如愿》,以标准发音和情感表达架起中美文化桥梁。

节目还融入文化体验环节,如国际歌手参观岳麓书院、体验端午习俗、参与数字文博互动等,将书法、戏曲、民乐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舞台,推动中国文化以“青春化”姿态走向世界。

正式源于对国际传播视角的深度阐释,节目实现从竞技到共情的范式转型,单依纯对《李白》的颠覆性演绎、者来女融合世界音乐的《站在高岗上》,既保留文化内核又契合年轻审美,推动“国潮”音乐国际化……

国际传播需兼顾“硬实力”与“软叙事”,《歌手2025》一方面以技术突破打破时空壁垒,另一方面以文化共情消解认知隔阂。其“音乐无国界”的实践,不仅为国产综艺提供了“出海”样本,让中华文明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活力。

《歌手2025》的革新证明,真正的“无边界舞台”不应止于技术炫技,而需在艺术表达、文化尊重与技术伦理间找到平衡点。在这里,音乐没有国界,而每一次心跳共振,都是人类对“美”的共同皈依。

显然,《歌手2025》所掀起的这场视听实践已超越综艺范畴,成为数字时代文化共生的生动注脚,亦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为“综N代”音综的革新提供了标杆性样本。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2025.8.10】孟子义和周也?刘诗诗和吴奇隆到底?地球超新鲜模仿?王翊恩业内评价?明星变白?李兰迪敖瑞鹏二搭?
下一篇
救命!待播剧《红尘四合》光人设就把我勾住了!

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